12月30日,第十批国采公示中选结果,本次中选药品将于2025年4月正式落地使用。
由于第十批国采与第九批间隔13个月,投标企业数(439家)、产品数(778个)创历次最高,中选率(49.5%)创历史新低,流标率50.3%也成历史最高纪录。
此次国采竞争尤为激烈,AB证药企互卷。例如,去甲肾上腺素注射剂(1ml:2mg/支),限价7.48元,津药**报价0.54元/支,降幅达99%。
不只是药品,12月19日,第五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在**开标并公示中标结果,纳入人工耳蜗、外周血管支架两类产品,人工耳蜗类耗材单套价格从平均20万元降至5万元左右。
自2018年11****医保局启动“4+7”集采试点以来,共开展十批国家药品集采、五批国家高值医用耗材集采,已累计采购435种药品,平均中标降幅在50%以上。
医保主导带量采购
新一轮医改以医保控费为核心目标展开,医保控费的突破口首先体现在药品降价。
此前国家先后推行药品购销两票制、取消药品加成等政策措施,但未完全达到药品降价和医保控费预期效果。
同时,原各省级层面“先招后采”“招采分离”的招标采购模式(2006年始),以及“双信封”制为主的药品分类采购模式(2015年始)相继走入没落。
2019年1月,国务院发布《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》,总体思路为“国家组织、联盟采购、平台操作”,采取“带量采购、以量换价”“招采合一、保证使用”等措施,标志着脱胎于“**模式”、刀刀见血的药品“降价刀”正式成为国采模式。
在“4+7”带量采购及**扩围的基础上,**十三省联盟、**联盟、京津冀等省际与地区联盟纷纷成立,以弥补国采限于通过一致性评价药品范围的局限。
方兴未艾的药品带量采购也意味着医保收获了降价节余的累累硕果——目前为止的国家药耗带量采购共节约医保资金5000亿元以上。
发端于**经验的三医联动改革,实际是以强化支付侧力量为核心,即通过“招采合一”的带量采购,“保证支付”的有力手段,使医保从被动的医疗费用结算支付机构,成为超越医药、医疗等服务提供方的超级优势主体。这是医保得以主导带量采购,且能取得重大进展的市场逻辑。
医疗协同带量使用
医保主****医疗机构使用配合。
****医院长期赖以生存的“以药养医”基础被打破,带量采购则进一步夺走了“二次议价”的返利空间,也斩断了临床使用环节的灰色利益链,这无疑是医改取得重大进展的里程碑事件。
近年来,各地医保部门纷纷推行医保直接支付带量采购药品货款,医院挪用药款的利益也将难以为继,医院经营药品的动力日渐降低,处方外流与医药分开成为明确趋势。
医疗服务的核心目标应该是效率与质量优先而不应该是价格优先,即尽可能提供科学、高效、优质的医疗服务。由于DRG\DIP等医保限额支付手段的执行,医院通过使用中选药品腾出空间,以便创造条件使用更为先进的检测、治疗手段,或者为创新药、原研药的使用留出空间,以提升医疗质量与效率,****医院与患者带来好处。
药品只是医疗服务成本的一部分,****中专业附加值较低的部分,这****政府监管选择与社会共识。医疗机构的疾病预防、治疗、康复、科研等职能分工愈发科学与精细,当医院的医疗专业能力成为优势价值的时候,带量采购药品的使用与否,将会成为学术而非成本选项。
医药价值重构
带量采购本质是“以量换价”,以临床用量大、采购金额高、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为主,不仅降低了药品价格、规范了临床推广行为,更在深层次上引导着医药产业结构的优化。
一方面,集采政策促进了仿制药产业的快速发展,提高了仿制药的市场占有率,推动了医药产业的多元化发展。
另一方面,集采政策通过市场竞争机制,淘汰了部分低效、低质的药品生产企业,促进了医药产业的优胜劣汰。
带量采购仍将长期存在,但由医保主导实施的带量采购,注定只会是阶段性措施,本轮带量采购出现部分看似“不理性”的价格血拼行为,也必定是阶段性的市场波动。
带量采购作为三医联动改革的突破口,是医改最为直接的阶段性成果之一。随着监管与市场的不断完善与优化,更为科学与高效的采购模式,将通过市场检验,脱颖而出。
采购方式市场化、平台化,甚至医保本身市场化,将有力推动三医协同发展,共同为人民健康服务,这将成为带量采购未来发展最根本的市场逻辑。
END
内容沟通:郑瑶(138****4402)
附件 左下角「关注账号」,右下角「在看」,防止失联